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554 回复:0 发表于 2013-10-22 13: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3:30:23 |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加快济莱协作区建设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意见》摘登 [复制链接]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济莱协作区建设的部署要求,发挥优势,准确定位,科学务实,积极作为,推动济莱协作区规划布局共融、产业发展共赢、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资源要素共用,提升莱芜转调发展、协作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水平,建设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和省会副中心城市,奋力实现莱芜科学发展新跨越,为经济文化强省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 i1 \* S* \1 b# Y% b◆主要目标:
+ A) E" r- F, @/ ]. M& ?$ r1 h% x    到2016年,与济南同城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产城协作深入推进,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建立起较为规范完善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先行示范带动作用日益突出,打造全省发展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市GDP、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5∶55∶40,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创新优势不断发挥,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动力;城乡面貌不断改善,省会副中心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40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63%以上;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以上,空气优良率提高到80%以上,PM2.5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65微克以下,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社会持续和谐稳定,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I% L3 F, ?6 F% f+ S
    到202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力争在2016年基础上翻一番,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与济南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同城化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协作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高效,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全省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和省会副中心城市,打造服务省会、崛起鲁中的科学发展高地。9 r2 G% b% F" O5 f9 t/ Z
◆工作重点:3 F% e5 i. H6 Z# d; _2 C$ N! r
    1.加快提升统筹城乡规划水平。把莱芜发展置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大格局中来考虑、来谋划,按照”全域化统筹、功能区带动、产业化支撑、城镇化融合“的思路,加快制定完善莱芜发展战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布局,促进资源优化整合。进一步明确高新区、雪野旅游区、莱芜经济开发区、莱城工业区、钢城经济开发区、莱芜农高区等功能区发展定位,实行错位发展,加快产城融合,提高发展水平。2 }, x. D& z1 I9 c9 n
    2.加快提升产业协作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二是大力推动园区共建。三是大力开展联合招商。8 P- O7 G0 q. d& p- F9 I
    3.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交通同城化。加快研究确定济南至莱芜城际铁路项目规划建设方案,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探索建设济莱城际客运快速通道和公交专用通道,争取减免或降低济南与莱芜之间高速公路收费,逐步取消济南与莱芜省道通行费,探索推行公交卡两地通用,更好地方便群众出行。推进通信同城化。积极争取中央、省有关部门支持,力争逐步统一两市区号;努力推动两市通讯并网升级,取消长途费、漫游费,构建统一信息网络平台;争取中央、省有关部门支持,逐步实现两地广播电视频道交叉落户。
& Z& E( t% n. P+ Y1 W    4.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共享水平。一是推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与省教育厅和济南市教育部门沟通对接,努力推动两市联合办学,争取济南高等院校落户莱芜或在莱芜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增加莱芜驻济普通本科生走读招生计划,推动两市居民享受同等教育待遇;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办学范围,加快建立新的办学体制和模式。二是推动卫生资源共享。努力推动两市联合办医,建立深层次合作机制;积极争取吸引济南市优秀专家到莱芜兼职坐诊,推动两市居民享受同等医疗待遇。三是推动社会保障统筹。探索建立社会保障信息共享机制和同城结算机制,逐步统一有关社会保险政策,努力推动社会保障关系互联互认和正常转移接续;逐步建立统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探索制定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探索共建两地人力资源信息库,积极开展异地就业创业培训。四是推动户籍管理同城化。探索允许两地居民自愿申请当地常驻户口,争取济南市对我市降低落户门槛;逐步搭建济南、莱芜两市人口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两市居民网上户口迁移和异地办理居民身份证;探索推行居住证”一证通“制度,逐步实现两市居民自由流动。6 P- g7 P9 Q$ ~  F# k7 O7 ]
    5.加快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水平。一是强化金融协作。逐步建立济南、莱芜两地统一的支付清算体系、征信体系;积极争取济南市银行到莱芜设立分支机构;积极争取降低银行卡区域内收费,逐步实现两地银行汇取款等业务免收异地业务手续费;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完善深化政银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二是强化土地保障。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适当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并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安排上给予倾斜;积极用好省土地点供政策,争取对落户莱芜的重点项目由省级负责占补平衡;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挖潜改造,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三是强化环境保护。加大与济南的对接力度,编制济莱一体化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强化环境同治,加强联合监管,逐步构建标准统一、横向统一、监管有序的环境联防联治一体化平台,提高土壤、水体、大气等污染治理水平。四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强人才共享交流,积极争取济南市高端人才到莱芜创业发展;争取增加省分配给莱芜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名额,争取驻济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到莱芜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建立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统一配置服务体系,开展职业资格互认。/ y0 r$ T9 C9 e0 F; G& f
◆抢抓新机遇,加快莱芜科学发展新跨越
, V! {6 t6 L+ N* ]6 [# b& K    (一)全力加快转调步伐。
; V& D5 m) V- h/ Q8 K    1.着力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实施项目建设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更加注重诚信与服务,更加注重生态与创新,更加注重基础与长效,健全完善大项目准入、推进、考核、退出等机制,着力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装备水平高、产品效益好、创税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全市每年完成大项目投资400亿元以上。实施招商引资带动战略,更加注重招才引智、招商选资、招大引强,紧盯高端产业、高新技术和高尖人才,突出欧美、日韩、港澳台等重点区域,积极创新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力争每年招商引资形成固定资产200亿元以上。实施企业成长带动战略,继续深入推进实施大企业培植”613“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以创税水平为主要标准的企业分类管理机制,坚持领导联系推进重点企业和企业督导联络员制度,落实好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力争3-5年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实施园区开发带动战略,进一步突出特色、明确定位、创新体制,加快提升高新区、雪野旅游区、莱芜经济开发区、莱城工业区、钢城经济开发区、莱芜农高区等重点园区开发建设水平,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抓好镇(村)办园区的资源整合和项目提升,提高贡献能力。实施强镇突破带动战略,落实好对镇域发展的扶持政策,引导各镇因地制宜加快跨越,力争3-5年内全市有5个以上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过2亿元,10个以上过亿元。
# {" f) z+ ?& B; D+ f( W  l' T    2.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工程,一方面加快推动钢铁产业升级,依托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和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发挥莱钢、泰钢、九羊等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产品,大力延伸拓展钢铁产业链条,把莱芜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和精深加工基地;另一方面加快推动非钢产业壮大,加快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能源、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非钢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力争3-5年内非钢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占工业的比重达到55%以上。实施”新兴产业壮大提升“工程,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力争3-5年内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占比达到35%以上。实施”服务业跨越提升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做大总量和规模,提升比重和层次,力争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3-5年内占比达到40%左右。实施”现代农业增效提升工程“,坚持”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充分发挥”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等特色优势,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安全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多渠道增收,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把发展标准经济作为重要战略,研究编制符合莱芜实际、具有莱芜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制定,把标准化要求贯穿到生产服务全过程和各环节,融入到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植、现代服务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等各个领域,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完善支持标准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技术支持、人才服务、税收减免、考核奖惩等政策措施,为标准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z& d& h2 j; n
    (二)大力推动改革创新。* `2 m7 V* A. Y
    1.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推进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抓好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平台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企业与大院大所的合作,以项目为纽带,建立产学研紧密型合作的新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抓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绿色通道“,破解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完善科技创新考核奖励办法,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增强企业推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更大的力度和魄力抓好人才工作,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切实加大人才投入,吸引各类人才创业发展;采取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异地兼职等灵活形式,积极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快雪野生态软件园、高新区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创新载体建设,为吸纳聚集人才搭建平台。
7 z: T  r8 f+ R9 B' F( y4 i* ^; B    2.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民营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强化政策扶持,积极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全面放宽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和准入条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发展;健全完善民间投资在税收优惠、收费减免、融资扶助、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支撑,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园区,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打破”玻璃门“、”弹簧门“、”隐性门“等制度障碍,压减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营造亲商、重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建立项目引导机制和梯队培养机制,建立通过创业孵化、管理提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创业培训工程,推动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不断做大做精做强,提高对经济发展贡献能力。着力推动企业上市,以更大的力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进股权投资,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 x, p; q& q# ?    3.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抓好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财政统贷统还扎口管理、平台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思路,规范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更好地支撑保障经济发展。抓好城市建设与土地收储制度改革,坚持规划先行,吸引多方参与,促进连片开发,适当集中安置,加强政策引导,切实让利于民,着力破解”城中村“改造难题,既把群众安置好,又把土地收储好,提高城市开发建设水平,让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广泛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加快园区开发建设步伐。抓好统筹城乡改革,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健全农村产权确权、交易、质押等制度,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涉农资金整合与使用机制,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同时,深入推进文化、教育、卫生、行政管理等各领域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增强事业发展活力。  r1 B6 |- S( u( p) j' |. C* }# o" z
    (三)加快建设幸福莱芜。
/ }, I# b- B. X( C    1.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加快做大做美城市。按照”全域城镇化“的理念和”小市大城区“的思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率办事,突出抓好城市重点片区和重点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坚持整体规划、连片开发,加快推进实施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和高端商住项目,提高城市建设的档次水平和综合效益。加快推动城乡统筹。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城镇、新社区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健全的中心镇,形成一批环境优美、容纳能力强的中心村,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居民点,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覆盖,积极推行农村垃圾、污水集中治理,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交体系,更好地方便农村群众生活。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既积极推进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大配套“建设,又抓好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小配套“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 w/ r) t+ v0 o8 @0 o    2.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厚重包容、开明开放、拼搏奋进、勇争一流“的新时期莱芜精神;以”爱我莱芜,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深化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培育重点文化项目、文化企业、文化园区,力争3-5年内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率提高到5%以上。
/ k! Y, G* m. H- u8 Z& z    3.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四大生态工程,大规模开展治水造绿,加快建设水生态文明市,全面提高生态莱芜建设水平。突出抓好节能减排,严格项目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强化水资源、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促进空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建成全省流域污染治理示范区和大气污染防治先行区,让莱芜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加优美宜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引导全社会形成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良好风气。
4 v3 u1 T; o$ i+ E4 I    4.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按照”搭框架、广覆盖、建机制、提水平“的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加强调度督查,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切实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高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扎实推进慈善、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加强社区建设,完善功能设施,推进社区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抓好信访维稳、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记者 柳尧杰 整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