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1043 回复:0 发表于 2012-11-26 09: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09:16:55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幼师虐童孩子不说,怎样让孩子说(有孩子可以看一下) [复制链接]

孩子为什么不说家长常常告诉孩子有事就跟家长说。但是,孩子就是不说。多数时候,家长是通过其他途径得知的,比如其他同学说出来的秘密,或是从孩子的伤痕、极端反常的情绪等发现的。每逢此时,家长总是奇怪孩子为什么不说,而且,总在一遍遍思考这是“为什么”! . % J6 Q+ V0 R8 o! E7 _5 g) h2 ?& L
--------------------------------------------------------------------------------
/ J% Z) l) d# ?- g 1 孩子没觉得有多严重同样的事实,孩子与成年人的认识不一样。老师打骂学生,同学打骂同学,家长当然会觉得不应该,觉得很严重,因为“窥一斑而见全豹”,但孩子还不能从具体事件分析事件的性质,不会做归纳总结,得出某个结论。因此,具体的事件孩子会忍,能接受,认为过去了就行。% r- Z# R8 P0 e; y9 d! d- \
2        有些情况,如果老师只是实施惩罚行为,但不告知这是“惩罚”,孩子会觉得好玩。比如老师把孩子倒放进大垃圾桶,孩子会有新奇感,其他孩子可能还会羡慕。事实上幼儿园的老师多数时候都是表情温和地就把孩子惩罚了,但孩子并不知情。 # B; e( B/ d# j: X* n- G
3        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威胁 : Q9 B( G1 g% z4 B2 F
  “不许告诉家长”、“告诉家长就不是好孩子”、“告诉家长就不能来幼儿园(或学校)了”。来自老师的这种威胁,孩子会当真。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当好孩子,为了还能来幼儿园或者学校,他们就会选择不告诉家长。有些孩子已经是初中生了,常常遭受同学殴打,不堪忍受,却仍然不告诉家长,更不会告诉老师,首先就来自打人者的威胁,担心遭受更大的报复,于是他们选择“保密”。
- T+ D# P( z2 n. T# F4        家长教导孩子听老师话  几乎所有家长都会嘱咐孩子:你要听老师的话,做个好孩子。孩子当然会记得,因为老师同样会这么强调,天天强调。于是,孩子会把老师当做最高标准、最高典范。只要是老师说的、做的,那一定是正确无比的,这其中包括老师的打骂和惩罚。既然老师是正确的,既然妈妈爸爸反复嘱咐听老师话,当然就是自己错了,自己错了,当然就不必跟父母说了。
6 V2 }: I7 b: A5 P( \2 _  [/ K5        孩子毕竟得独立面对; R- c* d: s5 @- b
  家长当然是孩子的后盾。但是在学校,面对老师,面对同学,孩子毕竟要独立面对自己的事情。遭到老师或同学打骂时,没有谁在背后告诉他:“没关系,不用怕,有我呢。”等有人这么说的时候,事情已经过去了。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得独立面对,迫于当时的情境,忍耐有助于防止矛盾升级,以会换得最大的安全。于是,孩子都会选择忍耐。
3 r* `8 U4 g4 f3 |/ Y6 _0 ~6        丢人的事情不能告诉父母  ~ rq:I<5 5 |- r, ?) r1 e# m
 “你不听话”、“就你淘气”、“你不是好孩子”,个别老师在打骂前都会先这样定性。在孩子看来,因为自己不是好孩子,责任在己才会被打骂。所以,这是应得的。孩子的哲学意识非黑即白,要么对,要么错。老师说我错了,那我一定就是不对。那么多同学只有自己不对,这是很丢人的事。自己丢人的行为让家长也跟着丢面子,所以这是不能告诉父母的。) C! s* D" E0 \! g/ q1 R
7        不愿再提让自己害怕的事  & `6 K8 S. Z1 S
 同样的事情,即使同样会对孩子和成年人造成影响和伤害,但效应并不相同。对孩子的伤害,常常是当时的影响。不像成年人那样,是持续的,很难减弱和消除。因此,孩子确实更容易遗忘那些不快,甚至是悲伤。再次伤害来自于再次提及,而不是第一次的延续。所以,孩子们不愿意提及过去的那些事情,以免再次造成不快和恐惧。( i8 n5 G+ x. \2 F) j$ I
8        如何让孩子愿意说  $ x! T* b! O+ Q: N
 想不通“为什么”,说明家长仍然以成年人的心思揣摩和要求孩子。此类事件固然有孩子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在家长这里。所以,如何才能让孩子愿意跟家长说,措施主要是针对家长方面的。  / G6 `) d8 }. A- I. a
告诉孩子合格老师是什么样 
9 V) x- x! x' k0 R: O 家长要告诉孩子,老师不一定都对,让孩子别那么迷信老师。应该客观地评价老师,要让孩子知道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知道其缺点和不足。  可以总体说说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不打人、不骂人、常微笑、爱夸赞,等等。孩子对合格老师有了一个基本的形象,就会对比,发现自己的老师哪些做法和言语不符合这个形象,就会跟家长说。
0 p$ D5 Z' Y, I& e$ I  恰当解决师生之间的交往问题   孩子被批评、被打骂,家长要跟老师直接沟通,了解事件原委。不用批评老师,单是这种沟通,就能对老师起到警示作用。孩子之间交往,小摩擦很多,偶发事件,不要想着打回去获得平衡。家长的不恰当干预会使事件性质改变,无益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意愿。既发和常发事件,要跟老师沟通事件原委,跟对方家长沟通,
/ o& m6 v+ P6 {% P) w" u% O  留心孩子反映出的异常信息 
( q0 v  w) K) O" C7 Y, K/ I 别看孩子小,但他们的思维有时候非常灵敏,表达很委婉。所以,家长猜测孩子话语和行为之中隐含的真正信息非常重要。比如孩子总说不舒服,却说不清楚是哪儿,这就是异常委婉的信息。家长就不要直接询问了,应该绕个圈子,或者跟老师联系,了解孩子遇到的真正事情。孩子每天都愿意去,突然有天不想去幼儿园或者学校,又没有恰当的理由,同样是个异常的信息。# B: T) Z$ [; M% ^. H- U
--------------------------------------------------------------------------------
% r; ~$ r' G: o, {% ]& i( h
8 u& F7 K7 r0 R" i' G& E* ~3 L 与孩子建立常规沟通机制
! @3 d8 R3 G; k: s4 O7 K--------------------------------------------------------------------------------9 l: Q1 G1 }4 ~, X6 `- g, D7 ~' R
  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不仅不跟家长说挨打挨骂的事,其他的事情,孩子同样也很少说。这反映出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有障碍,责任当然在家长。家长跟孩子多聊天,大部分内容可能是无效信息,但重要的信息总是会顺便流露出来。孩子从幼儿园、学校回到家,家长跟孩子随便聊聊当天的事情,哪怕是其他小朋友和同学的事,都有助于了解孩子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涉及孩子自己的事,也常常会暴露出来。  不能全指望幼儿园和学校  家长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和学校,就可以放心了,自己就不用操心太多了。这种家长最容易强调孩子要听老师话,而且对孩子用心最少,交流也最少。不要指望幼儿园或者学校能全面负责,家教不当的孩子肯定是老师负担最重的孩子,再遇上失德老师,孩子的教育就全面失守了。
* J- t. Y/ v6 }; d9 F7 N, h, m  学会恰当地处理好第一次  孩子第一次遇到老师的不正常对待,不管严重与否,一定要恰当处理。这会传达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信号:老师有错照样不能无原则地姑息。这个时刻孩子不是孤单的,背后有家长的支持。第一次发生冲突事件,家长如果不以为意,或者反怪孩子不听话,把老师教导批评孩子的话重复一遍,孩子立刻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遭受双重心理重压。下次遇到同类事件,孩子可能就不愿意跟家长说了,反正说了也没用。  家长不闻不问,或者顺应老师,或者责怪孩子,对无德老师也是纵容。少数敢于伤害孩子的老师大多是长期被姑息和纵容的结果,家长都不主张权利,胆子自然越来越大。  
0 ~% k# _" _, T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