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岁女孩杀人,哪来的狠劲?
k& J% @0 K" T* r' _/ P戎国强. O' b- A1 O+ T; B
一名未满13岁女孩,因为不满别人比自己漂亮,就杀害了她的同班同学——— 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低龄、如此原因的杀人案件。
4 H' s, ~1 o# \4 u0 z 这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呢,还是有一定的社会性的背景、社会性的成因?值得探究。如果有社会性成因,那又是什么?不说原因,此事有没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类似的悲剧是否有可能避免?如何避免?8 w7 G" b* I# Z( q+ I1 \3 X
据相关报道,法院判决书显示,遇害的周某13岁,与不满13岁的覃某,是广西省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仁广小学六年级同班同学,平时两人关系比较好,且两家同住一条街,相隔不足150米。覃某因同学们喜欢与周某玩耍,并曾议论她不及周某漂亮,因而对周某心生嫉恨。类似的事情,在小女生甚至男生之间十分普遍。容貌、学习成绩、老师是否喜欢等,都可能引发同学间的嫉妒。只要人和人在一起,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差别,差别容易引起嫉妒。, n: r5 p+ S1 `5 m5 @ h: Q9 U
嫉妒是人的本能,本能失控,嫉妒恶性膨胀,才导致了悲剧。人需要学习控制本能、管理本能。学校、班级,就是学习的场所,学校的教育活动应该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因为报道很简略,我们无从知道,两个孩子的学校在“育人”方面是怎么做的,我们只看到本能失控的结果。但我们知道,很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已经没有多少精力来关心、关注学生的内心。社会——— 包括家长,包括学校的上级部门——— 向学校所要求的是升学率。平常人们问某一所学校“好不好”,是在问它的升学率高不高,而不是在问这所学校是否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
) N: T4 q. I4 l: t1 A( g8 V 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这不是放弃关注学生内心的理由。教育尽到责任,即使不能避免某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但有可能减轻其恶性程度,减轻其后果。这样想,这样做,才是负责任的教育。但是,现在的教育似乎顾不上这些。升学率,是学校之间的竞争;升学,是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竞争,就是把别人当对手和敌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就是教育孩子从起跑线开始就把他人当对手,孩子在起跑线上就无师自通地接受了“有他无我”的极端思维。在发生矛盾的时候,采取极端行为的结果,在外人看来很意外,很震惊,但是对当事人来说,是一件很自然、很符合逻辑的事情。资源分配的紧张,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 {3 s0 ~ P) x8 d: O0 X 你比我漂亮,我就让你消失。在复旦投毒案和其他案件中,我们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这种思维方式。在平常的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也很普遍,只是表现形式不那么极端、刺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一旦引起关注,悲剧已经不可挽回。改变只讲竞争不讲合作的社会运作方式,是社会管理者、制度设计者以及教育者的责任。
- R! x5 }8 e" L6 n! m$ X3 g8 n 教育尽到责任,即使不能避免某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但有可能减轻其恶性程度,减轻其后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