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持续的高温,7月14日将迎来今年入伏第一天。今年的“三伏天”共计40天,比去年多10天。) Q! o$ d, {! u" |* j
3 p4 t6 k2 X- Q! B" U: N
那么,“三伏天”的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日期是怎样确定的?为什么有些年份的伏天长、有些年份伏天短?其实,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 I! o0 a2 C; b- o; m& F) a* P) }! X, y8 [
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
5 B; d1 H: G( v" W
1 T" q. S; W& J/ o1 Z i$ w 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这是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今年7月14日交初伏(头伏),7月24日交中伏(二伏),8月13日交末伏(三伏),8月23日出伏,共计40天。; v* }, A9 [+ |) T. _
. T: D1 s, x. E# W+ l. e “三伏天”最大的特点是高温、高湿和高热。在这个时节,公众外出最好带上一把遮阳伞,在膳食调理上,多食用些能提神醒脑、增进食欲、健脾利胃的苦味和酸性食物。此外,要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戒躁戒怒,保持心情舒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