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莱芜市一个骄人的成绩:2008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81%,农村居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全市100%的村都通公路和公交汽车,90%以上的村都使用自来水,农村每百户居民移动电话拥有量124部。* T& Y. h( T2 L4 s) J
“莱芜市通过融合共享实现了全域快速发展,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提升了产业结构,优化了经济布局,为中等发展城市建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8月24日,在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主办的“城乡统筹发展暨莱芜模式高层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对本报记者说。
m/ P; d4 f8 e9 M! j! L 在王伟光看来,莱芜作为中等规模的发展中城市,其中心城区没有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巨大辐射效应,其周边乡镇也没有江浙广泛分布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i- U @' z9 y" H: p8 c% {
“莱芜通过推行‘两股两建、三个集中、四大共享、五层融合’,形成共享融合发展模式,必将为类似地区提供一条可供选择的城乡统筹发展新道路。”王伟光说。
( w. D! |' S5 ~8 J8 W 在莱芜市市委书记于建成看来,莱芜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做法可以用三个词简要概括,那就是“融合、流动、共享”。. x1 _+ d* w0 Q* Y. f% }
融合:促区域、工农和产业
% V a! L9 S) ~8 x 相互渗透
f$ h$ V/ T/ z& h, T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将“莱芜模式”的本质总结为“共享型融合发展”。
, z4 h) B7 g! f! r/ T0 S. A 他将这种“融合”概括为“五个融合”:产业融合,即始终坚持城乡产业融合,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市场融合,即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居民融合,即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融合,即破除了城乡分割的篱笆;生态融合,即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 W, }- [1 o. V& S% h0 f3 W# L
“所谓‘融合’,就是以统筹的理念谋划和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之间、工农之间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实现互促共赢、融合发展。”于建成对本报记者说。
( z' f2 m0 d& s4 V. l0 f 据于建成介绍,莱芜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将全市统筹规划成三大产业板块,即北部生态旅游板块、中西部姜蒜加工储运板块和钢铁加工物流板块,这些板块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方向明确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以姜蒜加工储运板块为例。该板块涉及6个乡镇、500多平方公里,现已发展姜蒜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万亩,储运企业280多家、储运能力120多万吨;加工企业320多家,年加工能力50万吨,全市户均1吨多,莱芜因此被称为“中国生姜之乡”。- Z+ Z" \' A4 s+ F, M
不仅仅是产业的融合。在莱芜,泰钢集团通过整合周边10个村,建设泰钢工业园,走出了以企带村、融合发展的路子,创造了打破城乡界限,促进“工农融合“的典型。
9 x$ Y; a: X6 m6 L i8 C8 g( C 泰钢集团扶持园区内的村组建起7个实业公司,发展配套加工项目30多个,村里4800多名适龄劳力全部进厂务工,村集体经营收入由原来的3200多万元提高到5.6亿元。泰钢自身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去年销售收入达到260亿元,跃居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149位。
" e$ v' O5 W# @9 i- o- V 流动:让生产要素8 r0 I7 U) c: f6 b- J5 U
在城乡优化配置
$ E( `( I+ U, R! H5 D/ s* B1 N 莱芜市寨里镇公家庄村农民刘正明以前在城里打工,如今重新在家“务农”。因为在自家田里种生姜每个月就能有1500元的工资,再加上每亩地每年600元的出租金,一年下来的收入是以前的4倍多。$ d1 H5 v) B4 J/ s. g
帮助刘正明实现梦想的是万兴果菜食品公司。这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企业+村级组织+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在公家庄村建立起17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这让许多村民成为“亦工亦农”的新农民。" c5 B _1 I, `) Z$ b
近两年,莱芜市以“两股两建”为核心,初步构建起了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破解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地往哪里转”的难题。
@2 l: U- p: |' r n 所谓“两股”,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二是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所谓“两建”,一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建立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使用制度。) H# C: r- H( E
在于建成看来,所谓“流动”,就是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优化配置。
- ?; k* G/ `% H+ M7 j$ n5 H 记者了解到,莱芜市高新区鹏泉街道郭家沟村采取承包经营权股权化的办法,将全村4684亩土地承包权折算为1171股个人股,将集体经济林地折算为323股集体股,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企业化经营,发展特色种植和高效林果业,每股有1200元的保底收益,年底还可参与合作社分红,农民在农场打工每年平均获得1.5万元的工资收入,总收入是原来的3倍多。
" m9 J' n$ |+ E5 p- C& ?6 j# L “我们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的“两股”改革,农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按股享受收益分配,解除了后顾之忧,目前全市30%的村(居)已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37%的流转耕地完成了股权化改革。”于建成说。
* \- |% v n: z 共享:城乡群众同尝发展成果) w7 [) t0 }' b2 b1 _
在魏后凯看来,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但是真正大规模启动是在2006、2007年之后,但在2011年以后,进入了以保障民生、融合共享为标志的全面推进阶段。2 p6 G/ G/ W8 _9 x' W
魏后凯将其概括为“四个共享”,即资源共享、机会共享、公共服务共享、发展成果共享。
/ ]3 h) j7 P3 Z6 q% N" n' e9 x A “所谓‘共享’,就是让城乡群众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拥有平等的权利,共享发展成果。”于建成说。# m0 x6 ~/ I0 N' Q! V
2010年12月19日,莱芜市201路公交全线通车,实现了村村通公交,成为山东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地级市。
3 E/ `2 Q5 x7 j, T! T$ @' c 通过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莱芜市建立市、区、镇、村全覆盖的大公交网络,农民由村到镇只要1元钱,从镇到市最多3元钱,年可为群众节省出行费用4000多万元。 F( _; C6 B' {/ b/ D4 @0 J
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莱芜市建立了“村收集、镇清运、市区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治理机制,市财政投资4000多万元,农村每百户配备一名保洁员,各乡镇都建立了垃圾清运保洁公司和转运站,使农村像城市一样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4 v& s- h9 T2 _# A$ L" }" L 从2007年开始,莱芜市就自费推行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适龄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2009年底,又按照国家新农保试点标准自费改革,成为全省首个新农保全覆盖的市。) H# R. n$ y& y. p: u8 n2 ~
莱芜市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构建起了养老、医疗、住房、救助等覆盖城乡的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莱芜市民生保障累计投入超过200多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3倍,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为2.53:1,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 % O3 E' X7 u7 k; B# M, [" \
; H/ k2 v+ a7 \8 k, T6 w8 X
来源:人民政协网 牛建宏
3 l- i/ Z( V" c" `8 y: A" [3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