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飞
5 z3 l1 F. N% Z# r( |6 G
7 `: i; X4 }! d T- F" Y- F4 K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虽然现象出自孩子,但根源在社会。”《老人倒地,半数小学生选“不扶”》一文见报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热议。/ I, a' W0 k& f* [: r: q" w, N
4 w% A) P, S* O7 `' _8 b “看到半数孩子选择‘不扶’感到很震惊,但细细琢磨,也不奇怪。”29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表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出现的这种现象是成人世界的表现,是不正常的,值得反思。“小学生的纠结,其实就是社会纠结的反映。”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济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龚晓洁教授也认为,小学生正好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时期,半数学生选择“不扶”明显受到了家人和社会的影响。
7 ?5 J, g S* u0 X: l( B" b$ U% |3 s0 ~% H: W
“老人倒地,路人扶一把,本来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王忠武说,当前中国社会处于一种转型期,国民心理呈现焦虑、浮躁的情绪,从众心理较强,容易动摇和跟风。“社会上做好事没好报的不良现象多了,容易在传播中发酵,形成一种社会思潮。”熊丙奇也认为,“社会教育”正在学生中发挥作用,逐渐消解助人为乐的学校教育。“现在‘老人倒了,千万别扶’的社会风气,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危机和信任危机。”龚晓洁说。
9 i Z, ]' j# h# k9 e8 X- g% @
4 T) }, O) S/ p# S 采访中,多名专家表示,孩子作为社会的未来,一定要让他们明白助人为乐是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做人的基本良知,要让孩子们守住这个道德底线。; |( a0 T- [+ q3 L9 G: }
' W' b8 K0 D; E9 G “要避免半数小学生选择‘不扶’老人这种尴尬,还在于社会消除这种纠结。”熊丙奇认为,作为学校教育,不管社会是怎样的环境,都应该坚持育人理念,不能迎合社会现象。
?) B1 i! p% a. H! {
: `# L9 B, e" ?# x5 i! U* U, V+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