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成才9 R( c2 ~: R3 A; _9 ~2 w
—关于学科分层教学致家长的一封信8 o; l, k4 _' ?/ y. S" J
3 I% x& b) x5 ~/ A3 l3 w' }6 `尊敬的各位家长:
; B7 e0 L; U! i6 w你们好,首先祝您新春快乐! " Y" E/ E. o2 e# t) i/ N
提高每一个孩子的成绩是我们家长、学校共同的愿望;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是我们的承诺和责任;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我们全体教师始终不渝的追求。为了孩子的成功,我们全体老师一直在思索,在行动,在坚持,在绞尽脑汁。 . C/ t- P. Q( I, z" x5 I7 S% G+ h$ Z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差距是客观存在。只有正视差异,才能让每一个孩子享受适合的教育,提高每一个孩子的成绩。显而易见,传统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班级授课方式无助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f- R# x3 j- h9 Y5 q" v 借鉴许多名校成功的经验,立足我校自身的实际,本着“面向全体、正视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原则,我校将在53级高一实行数学、物理学科分层教学。下面把学科分层教学的思路、措施和操作向您做简单的介绍。
5 A% o n5 z( u# G% g" H 一、实施学科分层教学的背景
6 p8 f- ]- L# D; w (一)理论依据
3 g7 z+ D1 t& g4 M% U- q' F' P" L 1、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源自孔子的因材施教。
+ S9 x, c0 ^0 ?/ j. U6 q 2、掌握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校为各类学生所创造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等。
) M& z& ?7 G0 G' D. q$ s6 W( W 3、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层次性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师生交流必须在同层次下才能顺利进行,即交流双方必须有“共同语言”。
h, C* c/ s" m2 r! C; D6 i 4、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关系的新思想——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主要观点是指学生已具备的基础和水平与学生尚未达到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距离。当教师在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后,再利用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之间的矛盾来组织教学,就可以高速度、可持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快发展的速度。
0 w* b5 h6 H1 |( T# W' s- x 学科分层次教学就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承认学生学科间存在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使处在相同“最近发展区”的生生交流、师生双边沟通有“共同语言”,彻底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实施“因材施教”。0 u+ \- h5 v+ l; D/ v9 J
, `# L8 B/ {+ H* \5 n (二)现实背景
6 a; ?- g1 [, Q& ^ 1、素质教育的要求。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和学校的“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分类推进”的教学思想,都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身上虽然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但更表现出巨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善待差异,挖掘利用差异,在教学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1 W3 I7 m8 y+ M* K8 ] 2、生源背景。我校53级高一招生总数近2800人,每一个平行班中学生在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差异都很大,尤其是数学、物理,教师如果执行相同的教学计划,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教相同的内容,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完成相同的教学目标,必然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也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差异越来越大,压抑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更不利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2 V: u# o2 {; l; B4 @ 3、成功经验。新课程改革以来,全省乃至全国诸多名校都进行了分层教学,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大面积提高了本校的学习成绩,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科分层教学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收获了进步与成功的快乐。
6 f S. F* Y$ {8 L2 v 二、实施学科分层教学的原则 6 f3 q5 {- Z+ L/ n+ d, J* D6 c5 w
1、宗旨,让每一个学生享受适合的教育
u* P9 F0 c# W a6 I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为自己的终身幸福奠基。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往往会使我们经常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要么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要么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问题是我们给有差异的学生提供的是无差别的教育,即标准化的教育。
# l- N- g: U5 P C5 r4 X 在解决了“有学上”的今天,如何有效解决学生“上好学”就显得非常突出。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认为,标准是重要的,但合适永远比标准更重要。
' R* ^$ R7 P; e2 y8 l 面对学生的差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如何加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成为学校必须正视和急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学科分层教学正是一种承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挖掘学生潜能的教学新机制。
5 k9 S# Z3 e, J7 D 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能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就会使教育更加丰富多彩。53级的学科分层教学,正是要在这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
+ _6 ?" P" Y! O3 w- t' G 2、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 Q) t3 i% C0 p F% W% H' @ J( J 学科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削高就低,缩小差距,抑制优秀生和学生特长的进一步发展,而是扬长避短、顺应天性,使学生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最终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 [* f- p$ d; T- |( K1 b! ]& S
学生分层后,教师的教学也必须分层,即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训练、辅导、检测和评价等方面都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Q: U$ |* X3 Q7 U! z# P
A班的教学重点重在依据“低起点、小坡度、重提高”的教学策略,夯实基础,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B班的教学重点重在依据“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策略,适度拓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的机会。学科分层教学,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分层次提出要求和点拨,采取分层次检测,解决了面向全体的问题。$ e8 `& R0 o" R8 m. n/ m
' X: L% ^/ f; r# i 三、重点问题问答 3 R* G0 _7 j! K- o
1、学科分层教学是否是分重点班、普通班或快慢班?
% S8 \- b& w" y) l$ O3 C* H学科分层教学绝不是分快慢班或重点班。学科分层教学是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数学、物理上的个性差异,真正落实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4 F3 m/ G: {; ?4 n) {% B$ \ 2、学科分层教学是否强制学生分层? 3 S3 ]! z4 G; W8 N3 h; S9 F
不是。学科分层教学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一个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自主选择A班或B班。 i0 _4 t5 ^: }% T' q) h; p( T
3、学科分层教学是否为培养尖子生而放弃一部分后进生?
$ t: _6 a6 z9 p- ?$ x7 _- G* j学科分层教学绝不是只为部分学生而开设,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是为每一个学生成绩的提高而着眼。
% \! e2 P' R* L2 r2 \% W 4、学科分层教学是否打破原有班级、教师安排?
6 z4 P; m9 b4 }: k学科分层教学保持原有班级不变,保持原有教师安排不变,学生只是在数学、物理课上实行分层教学。 1 Q- a1 T0 t" e7 R3 @
5、学科分层教学是否固化学生的层次?* z1 h) k% ?5 I$ }7 a8 X
学科分层教学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每过一段时间后,具备条件的学生可申请调换层次,但学校要统一组织考试,确定到上一层次学习的名单,并进行公示,同样也允许学生申请到下一层次学习,实现教学班弹性流动和相对固定的有机结合。这样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增强学生竞争力。& v8 d5 |, j9 ]2 B& M2 i A; c" W
% k% m' i4 `3 | Z# g0 w! `
各位家长,近几年,我校不断深化课堂改革,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学会选择、感受成功、充分发展,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成绩,是分层次教学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又义无反顾地上路!
% {2 Q8 s, }4 i( y" v 欢迎各位家长到学校交流指导。
* x1 X; B- n e. G 2013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