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春色满园 于 2012-2-20 15:11 编辑 ! `8 A9 _( y: z9 I* N5 D
5 j$ a. x$ j8 Z% Z9 Y) t5 c7 U李炎- ?: F) q' |: ?0 |( o. b7 r
6 b& g! P6 N7 G
俗话说:树怕幼经霜,人怕老来穷。晚景好比什么都好,当然,晚景惨也比什么都惨。无论年老年少,无论贫穷富有,大家都时刻关心着自己的晚景,都时刻在为晚景做着力所能及的储备,养老金就是这样一种储备,或许这个钱对于现在而言不怎么多,但就是这个钱是我们的底线。老有所养,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理想,当这个理想正在慢慢实现的途中,我们却又要面临一个非此即彼的痛苦抉择——养老金入不入市? G1 ]% K/ T- ~- v3 @5 h( E
9 C7 S% J2 t% ~! ]$ s# F) {2 L犹抱琵琶半遮面,唱还是不唱
% t5 _! @8 t$ h5 @, o& d1 j7 D/ k1 y% l
关于养老金入市的背景是这样的:2011年12月15日,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我国目前大约有2万亿余额地方养老保险金和2.1万亿住房公积金余额,如果将这些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学习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无论是对个人、政府还是资本市场均大有好处。* p: A5 K! g9 T; K9 ?4 R7 R. _. Z* _
/ J9 \. l( |7 ~ 在我们的经验中,政府官员说话要大大严谨过中国的各种专家们的,既然中国证监会主席能在公开场合如此坚定的发表赞成养老金入市的观点和看法,那么此事一定不是空穴来风,虽然2012年1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养老金暂无入市计划,养老金投资运营的举措一定要经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审核同意。”( X8 d- u S4 t) M& z0 ?5 @3 B. m
- K: U1 b3 K- J' e$ ^" F3 @ 与此同时,最近《证券时报》也很负责地说,“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养老金入市步伐,年内有望获得重大突破,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的养老金投资运营办法最快将在一季度发布;而且养老金入市的比例很可能参照企业年金有关办法,即入市比例最高可达30%,按照我国目前基本养老保险1.92万亿元计算,最高可有5800亿元资金可入市。”
7 h$ T9 V' g- z4 X9 Q
" q7 U7 k/ C3 `# m+ U8 V, ^7 A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步态,中国人早就应该习惯了,那到底是唱还是不唱呢?按照经验来看,应当是唱,只不过是口难开而已。犹抱琵琶半遮面乃唱曲前的准备动作吧。
8 k7 t6 ~! c# M3 H4 E* H+ A7 X7 w
4 e. D8 X: e, ]两难之间,没中间?
9 h5 m e& g) o, h( g. ?' ` “养老金入市”这个话题轻描淡写得一经抛出就引发了又一轮的人心地震,从它变为铅字的那天开始,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议就不断,有力挺的,有泼凉水的,到底该不该入市,谁说了算?是政府还是我们?好像并不完全是谁,因为我们面临一个两难境地——0 I3 @* {& l; N, E$ u
/ X' S- }+ T5 i: D' Z; \
如果养老金不入市,仅采取目前的以存银行为主的管理模式,在当前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养老金贬值带来的福利损失已成事实。十几年来,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获得的收益率平均每年不到2%,而2001—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14%,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20年后等待退休者的将是大幅缩水甚至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家当。7 e2 X' z3 ?9 `% Q/ P
S$ Q) f; @7 m+ ^0 ~不仅如此,未来中国养老金体系还将面临更大考验,中国养老保险框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搭建,覆盖面尚未实现应保尽保,目前处于“窗口期”,期间收入大于支出是常态,但“窗口期”结束后,养老金大规模集中支取的压力将陡增,缺口开始凸显。相关机构和专家对这一缺口的预测从6万亿元—13万亿元不等。再加上近几年政府连续上调养老金标准,未来财政补贴养老金的压力将十分巨大,必须防范重蹈部分国家养老金引发财政危机的覆辙。况且,中国的老龄化将在2030年进入最高峰(也就是80后们上有老下有小,睁眼一看没人可以依靠的时候)。 这就是养老金为什么要入市的原因和理由,因为通货膨胀,因为财政缺口。那么多的资金闲置在那里而不为经济建设做贡献,确实是有点可惜,但是总要好过让养老金泥牛入海。
- u! _! z7 _' S: y( V: W- G) \, {4 v; t
很多人不赞成养老金入市,因为在中国这个总体还“不完善、不健康”的资本市场中,普通民众担心自己现在或将来那点儿保命钱都不保。尤其是在中国股市低靡不振,养老金入市有极大的“入市托市”可能,对于十年“零涨幅”且又深不见底的中国股市而言,大量养老金投入股市,很有可能会是羊入虎口或者是肉包子打狗。& W0 i# [1 |9 X( V( L! o8 A
; U) J0 h8 e+ p4 w
那对于养老金入市这个可能的动作,股民们应该拍手称快吧?恰恰相反,作为散户的股民们很排斥,原因也明了:他们认为养老金和社保金一样,属于股市中的“国家队”,它们进场后只能赢不能输,在政策层面、信息层面都占尽优势,散户会在博弈中处于下风,成为买单者。养老金入市,如果享受普通投资者待遇,亏多赢少,等于把国民的最后一点保命钱再送给富人,如果享受特殊待遇,普通投资者的活路又在哪里?
' u+ J0 L# T% n, O& G7 I, N
7 h2 ^8 K2 v1 f1 l两边的观点好像势均力敌都很严峻,也都够我们受的,可我们的境遇就这么非此即彼?好像世上很多事都是理论上非此即彼,但事实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h' X2 J! y/ F
: h& v6 `& X& F4 p7 O+ F9 ]' i中间地带,大有可为+ l2 F" L% u+ D3 \% M9 x; z% R
犹抱琵琶半遮面,最终还是要出场的,倒不如大方一些摆到桌面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养老金入市”已经是大势所趋了,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养老金入市在国际上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8 q; `$ k1 m3 x$ @( [
& v n% M5 B/ E- S对于支持养老金入市的论调而言,养老金非入市不行吗?通货膨胀20年内都不能控制吗?20年内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增长就一定没有可能补上养老金缺口?当说到成绩的时候,我们那么信心爆棚,当说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又那么无地自容?1 Y2 q' }( |' E, c+ V
) t$ Q; _4 f m6 T. @# N1 Q
对于反对养老金入市的论调而言,问题就更不堪一击了,谁说入市就一定是入股市,而且一定是入中国股市?市场的概念有很大,养老金可以选择必然是固定收益的产品,养老金入股市不是全部,必然也是部分。养老金可以入市,但慎入的恰恰是人们关注最多的“中国股市”, 养老金入市不是用于投机,而要用于投资,投资于真正的价值。
- j& A+ a* [; ^ i" D9 G' G: z$ i. B2 g7 ]( U* ~8 r
任何事情都无所谓好坏,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对我们而言,关键的是如何将事物好的一面激发出来,而将坏的一面压制住,这是大技巧,也是大智慧。好坏转化的时空也叫“中间地带”,这其实是个挺不错的词,也是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哲学和智慧的词,只是它和很多词一样在现实中被歪曲、被篡改。就是这个被误读了无数次的“中间地带”恰恰是大有可为之处。$ N3 X$ V& L' w
" ?6 E. B( }: S! d& i- a* c3 m
懂点儿经济,心里不慌 & O% b' ~6 h7 N/ m( r3 @; ~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政策不能不晓,形势不能不清,原因自不必说。以前大家都说“手里有钱,心里不慌”,可是现在手里有点钱了,心里还是慌,这笔钱怎么管起来才能让它不贬值,这是个很大的挑战。
+ W6 Y$ c$ n, i4 \1 i. }& c
5 x7 n! x$ i- D5 i( N/ C- ^3 d 太阳再无私也不可能让每棵果树挂满果实,据说上帝也是因为无法照顾到每一个人才给人类设计了母亲,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所有的靠山都是冰山,人生不能设定,更无一劳永逸一说,脑袋里清楚,行动上也就有了方向,生活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时代,不学点儿经济学那就只等坐吃山空好了。所以说,与时俱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原来的老话该变一变了,要想手里有钱心不慌,就得懂点儿经济学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