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改变命运。古往今来,无数次不同种类的考试都印证着这句话的道理。走进江阴市档案馆,透过这份百余年前清朝光绪帝时期的殿试答题卷,我们能看到的是,作为科举制度下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的影响已超越个人命运,而延及家国。
( ?& }6 X3 Q: s) M( `$ R殿试考卷什么模样?7 {: S: ]' G w- k) Z
在江阴市档案馆陈列室的墙壁上,记者见到了这份精裱的殿试考卷。试卷长约3米,从右到左依次是写有考生信息的卷首和长约2000余字的答卷正文。* p. W. H) ^! \9 P: `7 F5 C
细看卷首,考生名叫陈燨唐。“殿试举人陈燨唐,年三十岁,江苏常州府江阴县人。由附贡生应光绪元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光绪十二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曾祖宏度;祖沿;父式金。”卷首顶端,可见一行朱红色大字,“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这就是陈燨唐当年参加殿试的最终成绩。7 ]0 l8 d+ {( U2 P$ C3 M" u3 ~) [ i
“这个成绩已经很了不起了。”江阴文史研究专家、69岁的沈俊鸿告诉记者,在清代,科举考试分为由各省学政主持的童试,中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钦派考官于各省会主持的乡试,中者为“举人”;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会试,中者为“贡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名,即人们所说的‘金榜题名时’。作为科举制度下最高规格的考试,殿试考生无不饱学博闻,能位列二甲足以光耀门楣。”
. ~1 j5 Q* X+ d$ K 按照沈俊鸿先生所言,陈燨唐取得的“第二甲第三十四名”,算上一甲前三名,就相当于整个殿试的第三十七名。
) O/ f/ O! z1 ]) }! X# K! a) F 虽然是影印件,但用江阴市档案馆陈列室负责人顾强的话说,“除了试卷材质不同,几乎是原件的完整复制”也因此,百余年前陈燨唐隽秀的书法入眼便能给记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叫馆阁体,是清代科举考试及书写官文的通用字体。”沈俊鸿说,书法功力对考生的成绩影响很大,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才学更重要。6 g' r# s2 L4 I( z) T6 D( o
这份考卷从何而来?
0 g2 X5 U6 I7 u太巧了,清亡后殿试卷流落民间,物归原主。关于陈燨唐,《三世先德录》的文章中描述,“祖父名燨唐,字少和,号翕青。幼承家学,擅画山水。远师石谷,近仿鹿床。曾应傅相翁同和之请绘还碑图,足见名流推重之殷……”
0 @8 w2 A) u( t Q; k- o9 i( n5 z 数年前,正是在这位陈以鸿的上海家中,顾强他们用相机拍下了整幅陈燨唐殿试卷,回江阴印制装裱陈列于馆中。2 S7 N4 }" M* i8 ^
拨通陈以鸿的电话,这位年逾九旬的老先生中气十足、听力颇佳。他告诉记者,祖父的殿试卷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位父亲的世交好友无意间从北京的琉璃厂购得,作为礼物送到了家中。“可能是清朝覆灭后,随离散宫人流落到了民间。总之是机缘巧合,上天恩赐。”
0 [8 r( y2 h7 F( E0 w6 u, K 陈老全家对这份殿试卷视若珍宝,虽经历了战乱、文革,仍一直完备保存。“可惜几年前一次搬家却意外丢失了。”显然,陈老一直对此耿耿于怀,至今说起仍长叹不止。“也多亏了江阴市档案馆当年留下了完整的影像,如今全家人只能通过复印件,去缅怀先祖的文采和才情了。”
0 \! V( |5 |/ {# W8 Y4 X 1923年出生的陈以鸿老人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翻译家、诗人和吟诵家,这样一位博学望重的老人,说起祖父时却是满心敬佩。“祖父留下的书画并不多,但只是那篇2000多字的殿试答卷,已能让我们这些晚辈难望项背,终生受用。”
' A& K$ z! g9 V" u6 a 在陈老看来,祖父的殿试答卷不止是书法功力了得,“他在短短时间内将自己的治国见解一蹴而就,通篇文气畅达,行文骈散结合,立论稳重,辞采雅驯,足见器识文章不凡。”
6 r1 i( r! C9 b* h' n! O3 b光绪帝考的什么题?
8 V2 U4 z6 K( f3 s 试题很长,包含数十个问题,没写在答卷上。那么,1886年的那次殿试,究竟光绪出何试题?. q1 b6 A: ]8 g5 V
上文已经说过,陈燨唐的殿试卷上并没有列出试题,后人只是据其回答作了“崇正学、修戎政、稽版籍和定钱法”的推测。
3 p, J9 I) s& _3 v8 `* D5 G 但显然,仅此寥寥数语与策题原貌相去甚远。记者经多方查找,终于在南大图书馆发现了与之相关的记载。事实上,光绪十二年殿试试题的篇幅很长,甚至不亚于陈燨唐的答卷本。.
7 f7 M5 g8 z% t5 ~$ S% X+ J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联诞膺天命,寅绍工基,于今十有二年矣。仰赖皇太后教育之勤……兹当临轩发策,其敬听联言。”
9 A% X2 u& c; t 如是开场白下,策题分别以“帝王诚正之学,格致为先”,“用兵之法,贵乎因地制宜,舟师其尤要也”等为主题,延伸出的问题多达数十个,内容具体到对某一本书的看法、某一种战舰由何人发明、某几类钱法的优劣等等。5 d2 E: s- `+ Z6 g* {& @
考虑到光绪皇帝当年才是一个15岁不到的少年,这样一篇策题想来由臣下代笔。
! \- [2 X. h- }. b 再看陈燨唐的对策答卷,首先形式上与策题一致,也分成开篇、作答和总结三部分。以“帝王诚正之学,格致为先”为例,陈燨唐认为“但求简牍之陈言而不探意蕴之要旨,则虽采遗文于散阙之余,谈周孔于坐论之间,不精不专,终未之有得也。”% m: ^4 W1 k6 Y; S e. T2 r
随后,陈列举了皇帝策题中所提及的若干帝王之学的典籍名作,如《贞观政要》、《太平御览》等,指出其中各有精义可采,但不同持论又可分优劣云云。“可见皇帝说的那些书,陈燨唐不但都读过,且有自己的思考评判。”沈俊鸿说。
$ T7 T) ^6 k# V/ p考生此后命运如何?; l2 u* {' |9 u/ [+ |
发生在127年前那场紫禁城中保和殿内的考试,无疑改写了包括陈燨唐在内,合计200多位进士的命运。
& I+ i, H% f8 [- u$ c 事实上,即便后世对封建中国的科举制度局限性有再多批判,也无法否认它在所处的时代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所作的贡献。学而优则仕——— 陈燨唐们沿着这样一条路径,带着满腹才学和志向,踏进了全新的人生天地。对大多数进士来说,有人幸得舞台大展拳脚,有人郁郁不得志泯然众人,但从此与考试一事再无瓜葛。可没想到就在殿试的一年之后,陈燨唐再一次走进了考场。
0 V5 W3 F/ P+ G. `# t 1887年6月12日,在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属的同文馆大厅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几十名年纪、官职相仿的竞争中,陈燨唐脱颖而出,成为12位出国游历官员之一。其后两年,他的身影出现在英国、法国、阿尔及利亚等距离大清王朝万里之外的土地上。9 U) n7 z0 A$ Y/ n4 l5 k
这次派员出国考察活动的规模、游历官员们行进路程之远和所到国家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陈燨唐他们在所到之处,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友好外交和文化交流,并在回国后留下了大量极具意义的总结、回忆资料,其中就有陈燨唐的那本《游编》。
* z6 I4 P4 r( g! X5 O 遗憾的是,此番出国游历的壮举竟成为陈燨唐留诸晚清朝廷正史的最后印记。陈以鸿老人说,祖父回国不久就因母病乞假奉养,远离了庙堂。
0 \0 H2 J' ~. p4 S8 ^0 J; d3 C+ c- a% | 据记者考证,与陈燨唐同科殿试的一众进士,鲜有飞黄腾达闻名于史书者,这或许与彼时朝廷积弱,饱学者难尽其学、有志者难得其志不无关系。) C# |. R& U3 i) D8 f1 U6 e
何谓“殿试”?
* s7 m' U; r, f* g O 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的形式很简单,就是皇帝出策题,考生作答,也叫“金殿对策”。一般来说,在开考前日,大臣拟定策题若干,皇帝选定其中几题后,誊抄印制成卷。经严格保密后,次日分发给考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