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1713 回复:0 发表于 2010-8-31 16: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6:41:10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孩童的欢颜、稚嫩的笑脸 [复制链接]

儿童形象的引入对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思想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评论大多将儿童视为单纯美好的形象,认为陀氏笔下孩童的苦难是"无辜受难"。笔者从细读文本中发现,作家后期创作中,特别是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孩童形象是复杂的,同时具有正面和负面特点,即孩童性,其双重性带有人性的普遍特征。孩童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人性问题。孩童性的提出是基于作家对基督教原罪论的认同,与圣经中对孩童的描述相吻合,即孩童身上不仅有天国的品质,也有盲目地倾向罪恶的特点。孩童构成的群体凸显了成人世界的特征,美好品质和良好动机也因原罪的掺入而造成悲剧。盲目愚顽既是儿童也是成人苦难的深层原因,走出悲剧的出路在于以宽恕和爱战胜仇恨和审判。同时,孩童的单纯美好见证了人被造的高贵。这样,孩童形象得到极大延展,突显了作家笔下的救赎主题:所有人都如同迷失的孩童,困惑而需要救赎,而人身上的神性特征是人获救的希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