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x, L) r# J- S) K/ J ?1 d: g' {( U. Q0 Y9 b
回乡下老家过年,家人亲朋在一起,总要聊些话题,这些话题并不大,但关乎百姓生产生活,也能折射出一些时代的足迹。记者的娘家、婆家分别是羊里镇的大增家庄和仪封洼子,今年记者在乡下过年六天,总结出了比较集中的“热词”:4 g; s) d+ a" B& k: W
自来水
: h% H) H# s9 M6 \9 _- G5 _ 老家吃上自来水已有几年,农民无不称赞其甘甜方便。这本不该再成为一个话题,却又成了过年最热的话题,原因只有一个:由于去冬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十之五六户人家的水管都冻住了,没了水喝。婆家如此,前面大爷、后面二婶、东邻都是如此。婆家的出水管用棉被包得严严实实,但拆开又是烧、又是烫,就是不出水,原来是进家的地下管道冻住了。幸亏压水井还能用,我们喝了一周的井水。但喝惯了自来水,才发现井水很难喝,杂质也多。
) A& P0 v; Q% F& v! H( f' R 这样的情况以前也出现过。老百姓希望能有些措施,让自来水在寒冬腊月也能顺畅地流淌。
' x# u, I: n; H s9 W轿车
7 r9 U8 ?: y8 z, n# L “看看,到处是车。”这是老人们的感叹,孩子们则在辨认着是“福特”还是“别克”。的确,在大增家庄主大街两旁,天天停着两溜小轿车,这里面当然有回家过年的城里人的,但很大一部分是农民自己的。“谁谁又买轿车了”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P7 Q. I" t$ h+ h" [1 s
从原来的自行车到摩托车,到三轮车,现在又买了轿车。农民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 节节高。为了放车,很多人家已经是几次改大门,大门越改越宽大,轿车直接能开进家。3 |* P- ]* u* X4 _( |
有了车,方便了出行,很多农村人到城里办年货。而城里人回乡下过年,吃完饭再开车回城里住。老人们也因此生出许多失落:“一家人腾腾火火才叫过年,吃了饭都走了,光剩下老头老太太,还是冷清。”1 ]- ?3 \. u" `! `5 M
熏地7 r0 P" d/ C0 ^) k. t
农民的话题总离不开庄稼、离不开地。说到今年的花项,很多户一个大投入就是“熏地”。0 ?1 }# b) y8 w
家乡人种姜居多。因为常年种姜,地里积累了很多病菌。致使姜病日盛。以前农民拿这没辙,只能瘟一棵刨一棵。现在农业部门传授了“熏地”的方法,就是在姜地里扎上密密麻麻的眼,再灌上药水,耙匀了,再铺上塑料薄膜,过一冬,就能杀菌了。农民形象地称此为“熏地”。
$ F a" l2 Z! y# S, z( \ 去年,生姜卖了个好价钱,很多农民对地也下了本钱,因为熏一亩地要2000多元。但年跟前,每公斤生姜的价格跌到了不足4元,很多农民又担心秋后的收入了。. n* M: C- D1 l5 }# h0 b0 j
“有没有一种实惠方便的方法,叫它别瘟姜?”这是母亲的问题,也是许多姜农的期盼。
" N/ g9 M) O% f忌酒* H7 V, `, O+ @" m' d& ?( W( R: w
年后第一要事是走亲串友。以前,多数家庭不让亲朋喝个一醉方休就觉得待客不热情。但今年,听的最多的是“开着车,不能喝了”、“高血压,忌酒了”,于是主随客便,不再硬劝。" L% g0 _8 G' w5 {: H
我们家兄弟三个,加上妹夫,凑在一起,以前少说也要二三斤酒,现在一斤还有剩余。这让我们当媳妇的也免了伺候醉汉,心里也高兴轻省多了。' I: z; b5 k+ D( D7 k6 A# i& y
锻炼
' w& I3 c2 b0 f9 n5 u 初二七点半出门,迎面遇到了二婶,问:“哪去了?” 二婶说:“到河岸走了走。”婆婆说,现在村里很多人都在锻炼身体,二婶有高血压,每天早晨都到河岸跑步,村里有二三十号人都很靠得住,天天跑,夏天更多,有的晚上也去跑。婆婆说,要不是过年,她也是天天到河岸跑步。
4 u$ B; i1 v6 @4 s% e3 T0 }4 ? 再看看村东头的篮球场,天天有一大帮子小青年在打篮球,农村人也开始锻炼身体了,村里的活动场地显得太少了。
, P+ K' W2 a# Q&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