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3-5 16:49:37
|
只看该作者
转自:新浪中然博客+ U6 C# F! p9 `+ B
+ a7 ~; V$ Z2 I
拨开中燃事件的层层迷雾系列报导之二7 Z* B- M ^5 w8 a: N8 C
# L4 _/ f& e8 i& e. N, P: f
' u, o6 J) X+ q4 A {# v- w1 n
" I2 Z5 C/ K7 A1 @ -----徐鹰其人其事 0 s* H' t; k# N3 X# _! B
: t# l: w! T% v' q
从2001年开始,刘明辉、黄勇等人开始白手起家创办中燃公司。历经九年时间,从一家只有2名员工、8万元港币现金的公司,终于发展成一个拥有200多家项目公司、两万员工、260亿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一切到底是来自中燃高管团队无数个昼夜的艰辛奋斗,还是如徐鹰所言,应该归功于他和“中国评论”?实际上,无论中燃的辉煌到底应该归功于谁,“徐主席”的名头都伴随着集团的成功而日益响亮。那么,作为中燃集团董事局副主席、中国评论董事长的徐鹰,按理说应该对香港的法律与上市公司的制度规范非常熟悉,否则如何能够成为大型上市公司的缔造者,又凭什么能够身居高位?果然如此的话,为什么徐鹰又竟然做出了如此悖谬的“夺权闹剧”?欲“窥探”这个谜题的答案,就需要从徐鹰的以往经历谈起了。
5 k: R, m v: U
0 r- N' w0 q% }: }+ n1 b$ \2 C/ W$ A4 p. z* h' W
; _4 g+ K8 S; U; H" A 一、徐鹰先生的个人生涯
0 i9 h6 K! C1 q+ \7 S- Y: y
& ~, _+ F+ S/ W徐鹰,1962年出生,浙江海宁人。自称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农经系。毕业后,曾在中国农业银行广东分行下属的一个单位工作。之后,徐鹰从农业银行离职,在珠海市创办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公司挂靠在中央某部委之下),自任总经理。1998年初,中央部委开始政企脱钩改革时,该公司转而挂靠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不过,到1999年底,“经科中心”主任李小云才发现,徐鹰的这家珠海的企业,并非如他所宣称的那样是“一家优质的企业”,而是一个亏损的“皮包公司”。
' N3 j) O8 W4 ]6 H; K' t& y7 [: P4 \7 q4 r5 f2 s. L$ g
自2000年开始,徐鹰在香港以“海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名义入股股票代号“0431”的“上市公司”,将该公司更名为“大中华科技”,这也是徐鹰开始与刘明辉结识的开端。2002年,在刘明辉的主导下,“大中华科技”转而投资并控股另一家上市公司“0384”,同时决策:这家上市公司改以经营中国内地城市燃气为核心业务,公司更名为“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中燃”的组建终于成为了徐鹰的商业转机。! B5 N$ N; ` I4 e
6 w' d9 O3 V2 l0 }! R8 G# M2003年,徐鹰又开始接手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的经营。当时“中国评论”的财务状况十分困难,而中燃的业务却有了一定的起色。在中燃的支持之下,徐鹰终于获得了“中评”董事长的身份。从此,利用这个媒体平台开始全力把为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海峡两岸中的“名人”。9 E; J) z/ S8 A( _
9 `7 T, ^: j1 q6 _$ q# l
+ z$ G# G) V. a2 ?- Z7 z2 D8 Y+ ^: Q2 R9 |; L( g0 { o$ u( [
二、徐鹰作为董事局副主席的身份究竟从何而来?+ {" I/ D% @$ I" @" V9 Q
4 a0 m3 F3 L# W2 R; l4 W6 [" R# S- u从中燃的年报之中可以发现,徐鹰并不直接持有中燃的股份(但持有期权)。既然自己不是股东身份,那么徐鹰在董事会中代表哪一位股东?又何以长期担任董事局副主席之职?
* Q3 V, O+ L( ?$ A4 \* Y" g$ k( x# ]7 }2 A* C0 z/ e. J
徐鹰的一块金字招牌是所谓“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主任助理”的身份,这是徐鹰自诩代表“国台办”的本钱。然而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是国台办的正式编内人员,仅仅是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国台办下属的事业法人)的外聘人士。从这个意义上讲,徐鹰不仅不能代表国台办,其实连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也不能代表。
/ n9 f! R* b1 e7 Z4 m: d) r
* C1 ^( q. K) g% r从股份关系上看,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国海峡旅行社”(在大陆注册)在香港注册了全资子公司—海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进而代表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持有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目前持有的股份总数为18360万股,占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总股本的4.18%。除此之外,海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并没有其他业务。根据香港公司注册登记处查册记录,海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唯一董事是徐超平。徐本人兼任中燃副总裁,现主要负责中燃的行政和人力资源管理。徐鹰既不担任“海峡金控”的实际职务,也不持有该公司的股份。同时,“海峡金控”与中燃之间没有委派董事的书面协议,也没有委派徐鹰为中燃董事代表的书面协议。由此可见,徐鹰不能代表作为中燃小股东的“海峡金控”。
, p* n% w; m2 F$ m' r; v
" T$ B* a6 \# n0 V1 T% U徐鹰作为“中评”董事长的身份倒是实实在在的。不过,从公开资料上看,“中评”与中燃之间的关系目前并不密切。尽管中燃持有中评的少量股份,但中评却不持有中燃的股份。在“中评”主办的杂志上,也存在对中燃的少量宣传,可也并不比其他一些媒体更加频繁。徐鹰无疑可以代表“中评”,但这又与中燃的董事局有何相干?是否因为中燃的成功都源于“中评”的贡献?* j6 i: ~5 o. o, A! }) ?
, L5 J$ b; V+ L% p4 g
如此看来,徐鹰在中燃董事局中的尊崇地位着实让人感到费解!2 h8 ]2 _# l2 M5 [! p; ^& Q* W& [. n
* ~6 z1 ?, U9 ?* p5 M
, R) i7 a6 F2 E, g& B/ m3 D1 m
" e' r. ?, ~1 R! C0 }. H
三、到底谁才是中燃集团的功臣?
z5 q7 G2 i2 z9 ?9 B/ v
- ?5 i8 }" c) w7 j尽管徐鹰身兼中燃和中评两份要职,工作时间里还是经常在深圳中燃总部出现,但基本上不介入公司的日常管理。在公司总部,徐鹰时常都是把对台的工作挂在嘴边,大谈他对“中评”的贡献,而不是中燃自身的发展。集团的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与海外投资者和银行的沟通、谈判,职业经理的招聘和培养等等工作,徐鹰都很少参与。在中燃的公司新闻网站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关于徐鹰参与公司业务的报导,但却经常会出现徐鹰在中评的各种活动信息。这诚然在集团员工面前显示了徐鹰的存在,又多少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h+ H- M- m9 A6 P3 q* M
. M m* D/ b2 A) h6 y每周一的公司总部高管例会,徐鹰是从来不参加的。每年为期一周的年会,徐鹰也仅仅是陪着李小云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才露面。集团近200家子公司,徐鹰很少去;设在北京的中燃华北地区管理中心,徐鹰基本上没有去开过会,设在上海的中燃液化石油气总部,徐鹰也基本上没有去开过会。公司组织的各种员工关爱活动,徐鹰等人也从来都不参加。公司对外接待各种来访团体,包括项目公司所在地的政府领导,徐鹰也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一般都不屑于参加,这有时会让公司的高管感到难堪。
. a# j! ?9 ~% T- [: Z& Z& P( W& M- Q/ A) v }& e
在公司发展的早期,公司每年召开两次董事会,李小云和徐鹰还是来参加的。但是,近两年来,要么不参加;要参加的话,有时开完半天会就离开,连陪同那些不远万里来香港开会的外国董事吃一次饭都不愿意。理由居然是香港不让抽烟,这种对人对事的态度未免让外国友人难以接受。: F& A# c/ n5 S" ~) E
7 |; U% L) F/ |7 m! H
在深圳公司总部,徐鹰的官架子十足。相对于整个公司的高管层,他享受着最昂贵的用车和面积最大、最豪华的办公室,连食堂做的饭都要有别于公司其他的高管和员工。对于公司的员工来说,一般的感觉是,“徐主席比刘总的官大”。更甚者,大家对徐鹰多少有些惧意。之所以如此,除了为人挑剔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徐鹰有排除异己的毛病。公司员工如果冒犯了徐鹰,往往要面临着被徐鹰和徐超平(主管人力资源部)开除的风险。
3 f' K1 E$ b! ~6 r1 X, a- T/ `1 W; Y1 \0 I
基本不参加公司管理的徐鹰,其本人却持有约1.95亿股的公司期权,在中燃每年领取的工资超过700万港币。在2009-2010财年,徐鹰在中燃拿到的实际年收入达到1300万港币。和徐鹰相比,作为国家正局级干部的李小云,其在中燃的经济收入稍显逊色,但每年的工资收入也在300万港币的水平上。只是不清楚,李主席的这份收入是否得到了上级中共党委组织部门的批准?. Y4 Q/ ~& d P, v9 W5 K
- f& p) @/ K% O无论徐鹰以及李小云对公司的贡献大小,公司的高管层都一直很尊重这两位领导。甚至连李小云的董事局主席的职务,都是刘明辉辞去后让给他担任的。为什么中燃要给予他们极高的物质待遇和礼遇?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此二人欺上瞒下、沽名钓誉,蒙蔽了中燃的高管层。在中燃高管层的眼里,此二人的身份、地位特殊,以为他们就代表了国台办。但是,真相大白的今天,大家才发现,此二人根本不代表国台办。李小云尚且可以代表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而徐鹰到底代表谁?7 E7 T. M- _; G6 E5 F; L
8 b: y$ L+ W. O4 w. h4 I+ r* m/ m' c7 b$ g9 |, c0 K2 T/ G
! p, ?' N% ~% G* ~- f
四、徐鹰先生之所长; K2 F8 Y8 D* ~7 u0 I6 i
6 ~2 b' j, B/ t5 r
从徐鹰过往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并不擅长企业管理。徐鹰当初在珠海经办的公司,仅几年时间就发生内讧,徐鹰为了自已权力欲和控制欲赶走了公司的总经理,使该公司迅速走向破产最后被清盘。徐鹰从珠海公司出来时,只有他、徐超平和两个司机,其他一无所有。可能正是因为此点,徐鹰从2003年起就不再敢担任国内公司的董事。$ R/ O0 B7 q5 Y
6 I, y* a" I6 Q3 d3 E
虽然商业才能平平,但徐鹰写黑信告黑状的本事却非同小可。例如:在某城市燃气项目的竞标过程中,由于中燃的标书准备充分,业内对公司印象良好,结果全国专家组给中燃评了第一、某大型燃气公司排第二。按照评标标准,选前两名报市政府审定,但最后该市政府还是选了第二名作为中标者。中燃高管层当然对此结果很失望,但市场经济的规则就是这样,也只能作罢。但这却是徐鹰的才华得以施展的机会,他私下写了一封诬告信,用另外一家大型燃气公司下属员工的名义寄给中纪委,状告该市某领导,并通过非正常管道实现此目的,让该市领导被审查半年多,最后因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
5 Z4 |/ q6 e u0 ^4 @( S, Y
' H- J8 s9 F) j: F4 h F+ n- B如今这样的事又发生在中燃身上了,徐鹰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不顾中燃是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对公司治理有明确的要求,未经过任何授权使用非正常程序就要擅自任命公司核心管理层,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公司发展考虑,事实上是置公司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9 O: [- l U0 R! D* }, j
/ ?" ^3 E. `; V9 H |
|